QQ在线:2252282194
邮 箱:sales@756bj.com
焊接安全技术
时间:2025-09-20 20:27 点击: 次
焊接作业涉及高温、电弧、金属熔渣、有害气体等多种风险,若操作不当易引发火灾、爆炸、触电、职业中毒等事故。掌握科学的焊接安全技术,需从作业前准备、作业中防护、作业后处理三个核心环节入手,覆盖设备、环境、人员、应急等全流程管控。以下是详细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要点:
一、焊接作业前:做好 “风险预判” 与 “安全准备”
作业前的准备是杜绝事故的基础,需重点排查设备隐患、清理作业环境、配备防护装备,具体包括:
1. 设备与工具检查
焊接设备(如弧焊机、气焊炬)的完好性直接决定安全,需逐项确认:
电气设备(电弧焊为主):
电源线、焊把线无破损、裸露(绝缘层需完整,避免漏电),接头处需用绝缘胶带包裹牢固,严禁绞接或搭在金属物体上;
焊机接地 / 接零保护可靠(接地电阻≤4Ω),接地极需埋入地下 0.5m 以上,避免接在管道、暖气片等非专用接地体上;
焊机电流、电压调节旋钮灵活,冷却风扇正常运转(防止焊机过热烧毁),电流表、电压表显示准确。
气焊 / 气割设备:
氧气瓶、乙炔瓶(或丙烷瓶)的瓶体无裂纹、变形,瓶阀无泄漏(可用肥皂水涂抹接口处,观察是否冒泡);
减压器(氧气减压器、乙炔减压器)需匹配使用,表盘清晰、指针灵活,低压表压力不得超过规定值(氧气≤0.4MPa,乙炔≤0.15MPa);
回火防止器(仅乙炔管路需安装)完好有效(内部止回阀、泄压膜无破损),严禁省略或替代;
橡胶软管(氧气用红色、乙炔用黑色)无老化、漏气,长度≥5m(避免太短导致回火),严禁与油脂接触(氧气遇油脂易引发爆炸)。
2. 作业环境清理与隔离
焊接产生的火花、熔渣温度可达 1500℃以上,易引燃周围可燃物,需提前清理环境:
清理易燃 / 易爆物:作业半径 10m 内不得有汽油、酒精、油漆、木材、棉纱等可燃物,若无法移除,需用防火毯(或湿麻袋)覆盖严密;
隔离密闭 / 受限空间:若在船舱、管道、地下室等受限空间作业,需先通风(每小时通风次数≥3 次),检测氧含量(19.5%-23.5%)、有害气体(如一氧化碳≤30mg/m³)浓度,严禁在缺氧或有毒环境中作业;
设置警示与防护:作业区域需悬挂 “焊接作业,禁止入内”“当心火灾” 等警示牌,必要时用警示带隔离,若涉及高空焊接(高度≥2m),需搭设牢固的脚手架或平台,下方设置接火盆(内装防火棉),防止火花坠落。
二、焊接作业中:严守 “操作规范”,实时管控风险
作业过程中需专注操作,避免违规行为,重点控制触电、火灾、中毒、机械伤害四大风险:
1. 防触电操作要点
焊接设备多为 380V/220V 高压电,需严格遵守电气安全规则:
作业前确认手部干燥(潮湿易导电),穿绝缘鞋,站在干燥的绝缘垫(或木板)上操作,严禁赤手或湿手接触焊机带电部位;
焊把线不得跨越电源线或缠绕在身上,避免被重物碾压或被熔渣烧损;
更换焊条时需戴绝缘手套,若焊机出现 “漏电”(如手摸焊把有麻感),立即停机检查,严禁带病作业;
高空焊接时,电源线、焊把线需用绝缘挂钩固定,避免垂落接触金属构件。
2. 防火 / 防爆操作要点
气焊作业时,氧气瓶与乙炔瓶的间距≥5m,与明火(焊接点)的间距≥10m,严禁将气瓶放倒使用(乙炔瓶放倒易导致丙酮流出,引发爆炸);
焊接过程中,用接火盆(内装沙子或防火棉)接住熔渣,若焊接易燃材质(如油桶、油箱),需先彻底清洗(用碱水去除油污)、通风,确认无残留易燃物后再作业,严禁直接焊接密封容器;
作业现场需配备 2 具 4kg 以上的干粉灭火器(或二氧化碳灭火器),且操作人员需会使用;
发现火花引燃可燃物时,立即停机,用灭火器或防火毯灭火,若火势扩大,立即拨打 119 并撤离。
3. 防中毒 / 防烟尘操作要点
焊接产生的有害物(如焊接烟尘、一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臭氧)易导致 “电焊工尘肺”“金属烟热” 等职业病,需做好通风与防护:
作业场所保持通风良好,若在密闭空间,需开启轴流风机(排风方向远离作业人员),或使用局部排烟罩(靠近焊接点,吸烟效率≥90%);
操作人员需正确佩戴呼吸防护装备,不得擅自取下;
每作业 1-2 小时,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10-15 分钟,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;
焊接不锈钢、铝、镍等合金时,需额外加强通风,因为这类焊接会产生锰、铬等有毒金属烟尘,危害更大。
4. 防机械伤害与烫伤操作要点
搬运气瓶时,用专用气瓶推车,轻搬轻放,严禁碰撞、滚动(气瓶碰撞易导致瓶阀损坏,引发气体泄漏);
焊接时避免身体靠近熔池(温度达 2000℃以上),防止熔渣飞溅烫伤皮肤;
焊接后的工件温度较高(可达数百度),需用记号笔标注 “高温,禁止触摸”,待冷却后再搬运;
使用角磨机、等离子切割机等辅助工具时,需戴防护镜,避免砂轮片、金属碎屑飞溅伤人。
三、焊接作业后:做好 “收尾检查”,消除遗留风险
作业结束后并非万事大吉,需彻底清理现场,防止 “二次事故”(如余火复燃、设备损坏):
设备关闭与收纳:
电弧焊:先关闭焊机电源开关,再拔掉电源线,整理焊把线,盘绕整齐(避免打结或碾压);
气焊:先关闭乙炔瓶阀,待管路内气体排空后关闭减压器,再关闭氧气瓶阀,最后松开减压器旋钮,整理软管,将气瓶放回专用存放区(通风、阴凉,远离火源)。
现场清理与检查:
彻底清理作业区域的熔渣、焊渣、焊条头(焊条头需放入专用回收盒,避免扎伤或引燃);
用手触摸焊接点及周围可燃物(如防火毯、木板),确认无余温(温度≤40℃),必要时浇水冷却;
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工具、气瓶,确认无安全隐患后,方可离开现场。
个人清洁与健康监测:
作业后及时洗手、洗脸、漱口,更换衣物(焊接烟尘易附着在衣物上,避免带入生活区);
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(每年 1 次),重点检查肺部(胸片)、眼睛(视力、角膜),若出现咳嗽、胸闷、眼睛刺痛等症状,立即就医。
四、特殊场景焊接:额外强化安全措施
高空焊接(高度≥2m):
必须系双钩安全带(高挂低用),安全带挂钩需挂在牢固的承重构件上(严禁挂在焊机、电缆上);
下方设置警戒区,禁止人员通行,作业人员携带的工具需放在工具袋内,避免掉落伤人。
水下焊接:
需由专业持证人员操作,使用专用水下焊机(防水等级 IP68),焊把线需绝缘良好,避免漏电;
作业前检查潜水装备(氧气瓶、面罩),确保无泄漏,水面需有专人监护,随时准备应急救援。
有色金属焊接(铝、铜):
铝焊易产生氧化膜,需使用专用氩弧焊机,焊接前用砂纸清理工件表面,防止气孔;
铜焊温度高(需 1000℃以上),需加强通风,避免铜烟(氧化铜)吸入,同时防止工件过热变形。
总结:焊接安全的 “核心原则”
持证上岗:严禁无证人员操作,操作人员需经安全培训(考核合格),熟悉设备原理与应急处置;
预防为主:作业前全面排查隐患(设备、环境、防护),不存侥幸心理;
实时监控:作业中专注操作,随时关注设备状态、环境变化(如有无异味、烟雾),发现异常立即停机;
应急到位:熟悉火灾、触电、中毒的应急措施(如触电时先断电再救人,火灾时用干粉灭火器),现场配备应急物资。
只有严格遵守以上安全技术规范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焊接作业风险,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。